智能装载机之应急接管:保障智能作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发布:2025-10-16 18:21:34
阅读:121
作者:网易伏羲
分享:复制链接

智能装载机之应急接管:保障智能作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应急接管的基本概念与核心作用

智能装载机之应急接管是指在自动驾驶或高级辅助驾驶模式下,当系统检测到故障、环境突变或操作风险超出预设阈值时,由操作人员或备用系统迅速介入并重新掌控车辆控制权的机制。其核心作用在于为智能作业提供安全保障,确保在任何异常情况下设备都能及时恢复可控状态,避免事故发生。智能装载机虽然具备环境感知、路径规划和自动控制等先进功能,但在复杂多变的施工现场,仍可能面临传感器失效、通信中断、突发障碍物或极端地形等不可预见的挑战。应急接管作为系统的最后一道防线,能够在关键时刻接管控制,保障人员、设备和作业环境的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应急接管不仅是被动的故障响应机制,更是智能系统设计中的主动安全策略。它体现了人机协同的理念,承认自动化系统的局限性,并为人类操作员保留最终决策权。这种设计既发挥了机器在重复性、精确性任务中的优势,又保留了人类在复杂判断和应急处理中的灵活性,形成互补的作业模式。无论是在矿山开采、土方工程还是港口装卸场景中,应急接管机制都是实现安全、可靠智能作业的必要组成部分。

二、应急接管的主要触发条件与实现路径

应急接管的触发条件通常分为系统内部异常和外部环境风险两大类。系统内部异常包括传感器数据丢失或冲突、控制模块计算超时、执行机构响应异常或车载电源故障等。例如,当激光雷达因泥水覆盖无法正常扫描,或惯性测量单元检测到姿态数据异常时,系统会判定感知能力受损,触发接管请求。外部环境风险则包括检测到未识别的移动障碍物、作业区域突发塌方、地面承载力不足或超出安全坡度等。这些情况可能超出系统预设的处理能力,需要人工介入评估和决策。

实现路径上,应急接管可分为人工接管和自动接管两种模式。人工接管是最常见的方式,当系统发出接管请求时,驾驶室内的操作员通过按下紧急按钮、踩下制动踏板或转动方向盘等方式主动接管控制权。系统会立即解除自动驾驶模式,将油门、转向和制动等控制权限交还给操作员。为确保接管的及时性,系统通常设置多级预警,如声光报警、座椅震动或语音提示,提醒操作员准备接管。

自动接管则依赖于备用控制系统或安全模块。在主控系统失效时,独立的安全控制器可启动紧急制动程序,使车辆平稳停车;或切换至简化的操作模式,以低速、低负载状态继续运行至安全区域。这种模式适用于远程操控或无人值守场景,确保即使无人员在场,设备也能进入安全状态。

三、应急接管的实施流程与响应机制

实施应急接管需要明确的流程设计和快速响应机制。首先,系统需持续监控关键组件的运行状态和环境风险等级。通过冗余传感器和健康诊断算法,实时评估系统可靠性。一旦检测到潜在风险,系统进入预警状态,向操作员发出初步提示,但不立即中断自动模式,避免频繁误触发影响作业效率。

当风险等级达到预设阈值时,系统升级为接管请求状态,发出更强烈的警示信号,并开始倒计时。在此期间,若操作员未响应,系统将在倒计时结束时自动执行安全操作,如减速、停车或收起工作装置。接管请求的优先级高于常规操作指令,确保安全指令的绝对权威。

操作员响应接管请求后,系统需快速、平滑地移交控制权。控制逻辑应避免突兀的指令切换,防止车辆出现急加速、急转向或液压冲击。移交完成后,系统持续监控操作状态,必要时提供辅助信息,如周围障碍物提示或稳定状态建议。

在远程操控模式下,应急接管还需考虑通信延迟和带宽限制。系统应具备本地缓存和自主决策能力,在通信中断时仍能执行基本安全操作,待连接恢复后再同步状态。

四、应急接管面临的技术挑战

应急接管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多项技术挑战。接管时机的判断至关重要,过早触发会降低自动化效率,过晚则可能错过最佳干预窗口。系统需精确评估风险等级,平衡安全与效率。这要求风险评估算法具备高准确性和低误报率。

人机协同的响应延迟是主要难题。从系统发出请求到操作员完成接管存在时间差,期间设备处于高风险状态。研究显示,操作员的注意力分配、疲劳程度和情境意识直接影响响应速度。因此,需通过优化人机界面设计、加强操作员培训和设置合理的接管准备时间来缩短延迟。

控制权移交的平滑性也至关重要。不同控制模式间的切换可能导致车辆动态突变,引发不稳定。需设计过渡控制算法,在移交过程中逐步调整控制参数,确保车辆运动连续稳定。

在无人值守或远程操控场景中,如何确保自动接管的可靠性是挑战。备用系统必须具备独立供电、独立通信和独立执行能力,且经过严格验证,避免单点故障导致整体失效。

五、应急接管与整车安全系统的协同

应急接管与整车安全系统紧密协同,构成完整的安全防护体系。感知系统为接管决策提供环境数据,如障碍物距离、地面坡度和设备姿态;控制模块执行接管指令,调整车辆状态;人机交互界面确保信息传递清晰有效。安全系统采用分层设计,应急接管位于最高优先级,覆盖所有下层模块的异常情况。

在自动驾驶架构中,应急接管通常作为独立的安全监控模块存在,不依赖主控系统的正常运行。它持续监听系统状态,具备直接访问执行机构的权限,确保在主系统崩溃时仍能发挥作用。

六、应急接管的未来发展趋势

应急接管技术正朝着更智能、更主动的方向发展。预测性接管是重要趋势,通过分析操作员的行为模式、生理信号和注意力状态,系统可预测其是否具备接管能力,并提前发出准备提示。例如,通过眼动追踪判断操作员是否注视前方,或通过脑电监测评估其警觉水平。

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接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分析历史事故数据和操作记录,系统可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场景,优化接管阈值和响应策略。

标准化与法规化是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工程机械的普及,行业将制定统一的应急接管技术标准和测试规范,确保不同设备的安全性能可比、可控。

七、结语

智能装载机之应急接管作为保障智能作业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正在为工程机械的智能化转型提供关键支撑。它通过及时、可靠的控制权移交机制,确保在系统异常或环境突变时设备仍能保持安全状态。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应急接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掌握科学的接管设计原则,建立完善的响应机制,是确保智能装载机安全、高效运行的必要条件。未来,应急接管将继续与感知、控制和人机交互技术深度融合,向预测性、智能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为构建更安全、更可靠的智能工程机械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扫码进群
微信群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