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装载机之人机安全:技术规范与操作实践

发布:2025-10-21 18:32:12
阅读:343
作者:网易伏羲
分享:复制链接

智能装载机之人机安全:技术规范与操作实践

一、智能装载机安全的核心挑战与行业背景
随着智能化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深度应用,智能装载机通过集成传感器、AI算法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显著提升了作业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人机协同安全挑战。当前行业焦点集中于如何平衡自动化优势与操作风险,涉及设备可靠性、环境适应性及人员操作规范三大维度。

在矿山开采、建筑施工等典型应用场景中,智能装载机面临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例如,露天矿场的粉尘环境会影响视觉传感器的识别精度,而建筑工地的动态障碍物(如移动中的工程车辆)则对避障系统提出更高要求。这些场景特性使得人机安全成为智能装载机推广应用的关键前提。

二、智能装载机的安全技术框架

  1. 硬件防护体系
    智能装载机需配备多重安全硬件,包括防碰撞激光雷达、360°环视摄像头、紧急制动系统等。例如,铲斗作业时通过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载,防止超载导致的倾覆风险;电气系统采用绝缘防护设计,避免潮湿环境中的电击事故。

此外,机械结构的安全冗余设计同样重要。动臂液压缸需设置双重锁止装置,防止突发液压失效;驾驶室采用防滚翻结构,并配置自动灭火系统。这些硬件措施共同构成了设备的基础安全屏障。

  1. 软件控制逻辑
    智能化系统需嵌入安全优先的操作逻辑:
  • 斜坡作业时自动锁止液压装置,防止熄火后溜车;
  • 铲斗升降路径规划避开驾驶室区域,杜绝高空坠物隐患;
  • 通过地理围栏技术限制设备在危险区域(如高压线附近)的移动。

软件系统还需具备故障自诊断功能,能够实时监测各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并在检测到异常时及时发出预警,必要时自动进入安全模式。

三、操作人员的规范化管理

  1. 资质与培训
    操作人员须持特种设备作业证上岗,企业需定期开展安全复训,内容涵盖:
  • 智能系统异常响应(如传感器失效的应急处理);
  • 复杂场景实操演练(夜间作业、狭窄空间避障等)。

培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模拟器训练帮助操作人员熟悉智能系统的各种工作模式,并掌握紧急情况下的手动接管技巧。

  1. 作业流程控制
  • 作业前检查:验证轮胎气压、液压管路密封性及AI系统自检结果;
  • 作业中规范:严禁铲斗载人、急转弯带负荷升降,保持与周边人员的安全距离;
  • 应急处理:制定针对系统死机、信号干扰等智能化特有风险的预案。

企业应建立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文档,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监督执行情况,确保每个环节的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四、智能安全标准的演进与实施
行业标准制定需遵循动态化原则:

  • 技术要求:明确AI算法的冗余设计阈值;
  • 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对智能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测试;
  • 国际化协同:参考国际标准,统一数据接口与安全协议。

标准体系应覆盖设备全生命周期,从研发设计到报废回收的每个阶段都需有对应的安全规范。同时,标准需要定期更新,以适应技术的快速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

  1. 人机交互优化:开发辅助操作设备,实时叠加设备状态与危险预警信息;
  2. 预测性维护:通过数据分析提前识别部件磨损,减少突发故障;
  3. 法规完善:推动针对智能装载机的专项立法,明确制造商与用户的安全责任边界。

随着5G、边缘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智能装载机的人机安全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远程监控和诊断技术可以实现设备的全天候状态监测,而数字孪生技术则能为安全培训和维护提供更真实的模拟环境。

结语
智能装载机的人机安全需通过"技术+管理+标准"三位一体实现,其发展将深刻重塑工程机械行业的安全范式。企业应重视安全投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行业组织需加快标准制定,为技术创新提供规范指引;政府部门则应加强监管,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只有多方协同,才能确保智能装载机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切实保障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扫码进群
微信群
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