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废弃水泥厂到科技新地标,上海“张江之尚”的重生密码

发布:2025-04-17 16:35:35
阅读:261
作者:网易伏羲
分享:复制链接

在上海浦东的张江路1406弄1号,一段关于城市更新与产业变革的故事正在上演。这里曾是张江水泥厂的所在地,自1971年建成后,作为上海“三大”水泥厂之一,它为城市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支撑起无数高楼大厦、桥梁道路,见证上海的飞速崛起。但随着城市转型升级,2013年,张江水泥厂圆满完成使命,逐渐沉寂,成为承载工业记忆的遗迹,静静等待着下一次蝶变。

改造前的浦东水泥厂

如今,这片土地迎来了“张江之尚”项目,由实力雄厚的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53年,拥有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和建筑行业(建筑工程)甲级设计资质,在业界享有盛誉,承建了632米的上海中心大厦、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广州新电视塔、苏州东方之门、昆明恒隆广场等一大批重大知名工程。此次,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肩负起将张江水泥厂旧址改造成现代化产业园区的重任,为这片土地的重生注入强劲动力 。

“张江之尚”整体布局规划图

保护性更新:旧貌换新颜的温情蜕变

当“张江之尚”项目规划落地,一场充满智慧与温情的城市更新行动拉开帷幕。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摒弃了传统的拆除重建模式,采用“保护性更新”策略,对张江水泥厂的“万米仓”“水泥筒仓”“窑尾塔”等工业遗迹进行保留、加固与改造。这些曾经见证工业辉煌的建筑,蜕变成为商业与文体配套设施,巧妙地融入到全新的城市规划之中。它们不仅保留了城市的工业记忆,更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让过去与现在在这里交织,续写城市发展的崭新篇章。

筒仓改造:荆棘丛中的艰难探索

在“张江之尚”项目的改造过程中,8个巨型水泥筒仓的清理改造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组巨型筒仓长41.6米、宽20.8米,单个筒体高30米,外直径达10.4米,曾承载约4300立方米的水泥硬块垃圾。狭窄的空间令人举步维艰,作业半径极为有限,大型机械设备根本无法施展拳脚;昏暗的光线让视野一片模糊,施工环境恶劣;筒壁剥离不完全,高空坠物的风险如影随形,建筑垃圾坚硬如石,常常需要捣碎处理,施工时间紧迫,而筒仓内部信号不佳,更是让常规的施工手段难以实施。传统的清理方式在这些难题面前屡屡碰壁,施工进度陷入僵局,安全问题也时刻困扰着项目团队。

智能破局:网易灵动挖掘机器人登场

就在项目团队为筒仓清理难题一筹莫展之时,网易灵动挖掘机器人为这一挑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款机器人搭载了先进的远程控制技术,操作人员无需冒险进入危险的筒仓内部,只需在安全区域,通过远程座舱操控设备,就能让机器人深入筒仓核心地带。

依托高精度传感器与先进算法,网易灵动挖掘机器人可以对机械臂、铲斗等末端执行器实现实时监测、精准控制,建筑垃圾的捣碎、清理工作完成得干净利落。搭载毫米波雷达与智能图像算法,即便筒仓内粉尘弥漫、光线昏暗,挖掘机器人也能轻松穿梭,还能将探测数据转化为直观清晰的可视化图像,操作人员借此对筒仓内状况一目了然。

基于网易自研RTC音视频传输技术,为远程操控搭建起高效的通信桥梁。网易灵动挖掘机器人在5G局域网环境下,音视频传输延迟小于90ms,控制延迟小于35ms,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此外,机器人还具备360°无死角环境感知能力,实时监测周围障碍物,避免碰撞。如此一来,施工人员无需踏入危险区域,在安全舒适的远程控制中心,就能实现24小时不间断施工作业,大幅加快施工进度,彻底从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

历经38天的连续奋战,斜切工程圆满交付,4300立方米垃圾被吊运清空。目前,项目C区地下室结构也已经顺利封顶,下一阶段将启动“十联筒”新建及窑尾、烟囱等工业遗存改造。未来,这片承载城市记忆的土地将以科技与艺术交融的姿态,成为张江科学城的文化新地标。

科技赋能:开创城市建设新未来

网易灵动挖掘机器人的应用,在“张江之尚”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它不仅成功解决了筒仓清理这一棘手难题,更标志着工程机器人在建筑施工领域的深度融合与重大突破。以往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冒着高风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借助智能设备得以高效、安全地实现,这不仅大幅降低了施工风险,还显著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为类似的复杂工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范例。

在城市发展的漫长进程中,科技创新与历史传承并非彼此对立,而是相互促进、和谐共生。网易灵动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的携手共进,正是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未来,网易灵动与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将展开更多深度合作。通过持续创新,不断提升施工效率、保障施工安全,共同探索建筑行业智能化变革的无限可能,携手为城市建设打造更多精品项目,推动建筑行业迈向新的发展高度。

扫码进群
微信群
免费体验AI服务